陪娃时间少了,亲子关系反而好了,陪伴的真谛你了解吗?
千寻
本行经济学,有娃后转战教育,擅长行为经济学与儿童教育的跨界结合。主张“用理性博弈的方式培养出卓越的孩子”。
东西物语:
你好,孩子才会好。
刚刚陪娃共度清明小长假的宝妈,你们还好吗?
假期结束第一天,我就收到了来自闺蜜的吐槽:“终于上班了!感觉自己总算从缠着讲故事,逼着堆乐高,轮番扮演小猪佩奇和超级飞侠的‘噩梦’里醒过来咯……”
是的,你没有看错。当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渴望假期无限延长时,有一群人,对假期的情感却是纠结的,他们刚放假时欢喜雀跃,假期才超过两天就开始盼望上班。这群人,就是一到假期就不得不开启全程陪娃模式的妈妈们。
曾经,我也是其中一员。自从当了妈,“假期综合症”就不治而愈。没娃前,想想明天要上班,心情十分低落。有娃后,每逢假期结束,想想明天就要上班娃就要上学,竟然还有点小解脱小开心。
说来惭愧啊,我不得不承认,超级伟大的母爱,居然敌不过咱内心深处那点对自由的追求。
那段日子里,一边是“要给孩子足够陪伴”的教育理念促我努力做个百分百好妈妈,一边却是作为一个正常的独立女性,躁动而真实的内心:
我也想刷刷手机、敷个面膜、追个剧,跟朋友聚聚餐,和队友过过二人世界,
想要有那么一刻,不用做妈妈,只用做自己。
这种矛盾性真的很糟糕。
有时,我需要独自做一些事,千寻跑过来要我陪她玩。要多多陪伴孩子的理念促使我放下手头的事去陪她玩。但陪她玩的过程中,我又惦记着自己没做完的事,难免不在状态,偏偏孩子都有颗七巧玲珑心,你的演技能唬住她的大脑,却瞒不过她的直觉。
结果就是,我们两个都很不爽对方,她因为我的心不在焉而不满哭闹,我想的却是,我都已经来陪你了你还想怎样?事后又忍不住自责,觉得自己没有好好陪她。
这种矛盾冲突多了,让我产生了一种混乱感。我不太喜欢这种没理顺的感觉,经验告诉我,育儿过程中,如果有什么让父母和孩子都不舒服,都感觉不太顺畅的,那肯定是需要去做改善的问题。
正好当时我刚刚涉猎早期儿童教育,参与了一个多伦多大学关于儿童心理学的在线课程。其中一堂分享课就讲到了“陪伴”这个话题,分享嘉宾是一位有着二十多年从业经验的儿童心理学家,她对传统教育理念提出了一个蛮犀利地问题:“你们只告诉家长要多陪伴孩子,为什么不告诉他们,多数陪伴其实是无效甚至起反作用的?!”
一直以来,我们下意识地把关注点放在“多陪伴孩子”的“多”上面,习惯了用时间为爱做计量。多伦多大学的科学家们却发现,妈妈的陪伴时间和孩子未来的行为表现、情绪健康以及学业成绩根本没有关系,对孩子有害的反倒是妈妈不好的状态。
我回忆了一下,的确有很多时候,为了简单追求陪伴数量而忽略了质量。
有时,工作中遇到的麻烦事,搞得人焦虑、烦躁,还没来得及做情绪切割就急着奔赴陪娃现场,焦虑的心情很容易转化成陪娃时的不耐烦,一不小心,娃还可能被当成“出气筒”;有时,明明自己身体状况不佳,还强打精神扮圣母,结果熬不了多久就炸毛……
想想很奇怪,有娃前大家都是正常人,怎么一有了娃,就莫名把自己往神的方向逼?
孩子是个神奇的物种,他带给了我们从所未有的幸福、满足,也带来了从所未有的劳累和艰难。我知道,妈妈们都不畏惧艰难,但我们常常在变身女战士后,忽略了人的有限性。
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独立女性,你有个人自由的诉求,大量时间给孩子,必然侵占到你的个人空间,这会让你心情糟糕,陪伴孩子的时候,难免有股怨气。也就是说,你能给孩子的时间其实是有限的,必须留出一些时间给自己。
同时,作为一个正常人,你不会一年365天每天都充满能量,除了生病,还有长期压力累积出来的身体疲乏感。你得承认,你能给孩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,该休息的时候就得休息。
认识到自己的有限性,能帮助我们从“多陪伴孩子”的强迫症里走出来,转而关注如何在有限时间里去提高陪伴质量。我把这个过程称为“关注量到关注质”的教养升级。
在这次升级中,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“科学管理和分配”。
给大家分享一个科学管理分配清明小长假的实例。清明假期还没到,我就和千寻达成了一个协议,假期里,前两天我会全心全意陪她疯玩,但最后一天得用来休整。休整的意思就是我要独自安静地做自己喜欢的事,她不能打搅。
同时,我给她提供了几个充实度过最后一天的可选项,可以在自己房间看绘本、也可以在自己房间画画,如果觉得前两项无聊,还可以选择到小伙伴家玩,我会提前帮她约。
达成协议后,前两天我陪她去了科技馆和游乐园,全程没刷手机(除了拍照用用),每个项目都认真陪她玩,积极回应她的各种无厘头问题。最后一天,她也很遵守承诺,可能前两天玩得比较嗨,选择了在自己房间画画。不但没怎么骚扰我,还给了个惊喜,出品了一幅比较主流的水彩画和几幅带故事情节的连环画。
比较主流的水彩画,她说名字是《山坡上的小羊》
相对随意的连环画,作者本人介绍是电影《公牛历险记》里的场景,第一幅是小女孩和公牛见面;第二幅是女孩和公牛跳舞,爸爸在旁边弹吉他;第三幅是公牛在山顶看花;第四幅是公牛赢了斗牛士。她不解说,我还真没看出来……
这个假期,我们俩都过得挺满意。因为有最后一天的期待,前两天我动力十足,陪她的心情也十分愉悦,陪伴质量很高,而最后一天的自由也让我前两天的疲惫感得到了充分修复。
这算是一个小小的技巧吧,大家在管理假期时间时,可以尽量把最后一天作为独自休整日,这样做有两个好处:一是让前头带娃的你有个盼头,想着熬一熬就能休息,积极性终归会高很多。二是孩子在最后一天做点安静的事,看似无聊,却能帮他稍稍沉淀一下,做好第二天上学的心理准备。
这个约定的方法也适用于非假期的日常。
平日里,如果我感觉到自己精力不济或者情绪不好,就干脆放弃低质量地陪伴,告诉千寻我的真实状况,然后给她一些不错的可选项。
有妈妈可能会疑惑,孩子能理解吗,不会哭闹缠着你吗?实话说,会的。刚开始,我还没讲出协议,只说今天不来接她,都会遭到强烈反对。
这时候,坚持很重要。坚持把真实的自己展现给孩子,让孩子知道妈妈不是超人,妈妈也需要自己的时间空间,也会疲倦。坚持告诉孩子低质量的长时间陪伴不如高质量的短时间陪伴,这一点,孩子很容易感受得到,要相信他们权衡利弊的能力。
也许还有妈妈会问,连话都还不会说的小小朋友该怎么办呢?这就需要团队协作了,不论是老人还是队友,总能找到一个人帮你腾腾手吧。有时候,不是没人分担,只是能干的你做完了所有的事,让别人无事可做,你得赶紧从全能选手的角色里跳出来!
曾经的我,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一呼百应,娃在我就在。只有熬到周末,趁队友在家看一会娃的时间,自己出去逛逛超市,买买菜,虽然只是短短几小时,心情却比解放区的天还要明朗。
那感觉,真像是潜在水中的鲸鱼,需要时不时浮出海面透一口气。没了这口气,恐怕就会窒息。
如今,我认清了自己就是需要时不时透口气的物种这个现实,从“好妈妈”神龛下到了凡间,不再追求那些看似很美其实很虚无的目标,不得不说,轻松了好多。
有意思,以前陪伴多,亲子关系却越来越差,现在陪伴时间减少了,亲子关系反倒变好了。
我自己的状态和孩子的状态开始呈现出正相关趋势,我们珍惜彼此在一起的亲密时光,在一起时就开心地玩,天南海北地聊。分开时也不再纠结,因为她知道妈妈充饱电后能提供更优质的服务,识时务者为俊杰,眼前这点失去能换来更大利益,何乐而不为呢?双赢,才是真的赢!^_^
划重点
1. 有些陪伴不但无效,还会起反作用。
2. 你得承认,你能给孩子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。
3. 科学管理和分配,从量到质才是陪伴的真谛!
精选阅读
美国课堂
【思维】孩子有无逻辑思维,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| 一文谈透逻辑能力培养
【数学】开眼界!美国数学老师布置的作业让学霸妈很服气!
【阅读】美国孩子的阅读量是中国孩子的6倍, 那都是“偷”来的!
【英语】美国顶级私校使用的英语启蒙材料,现在免费开放了,超棒!
育儿经验
【心理】原来孩子有个撒谎敏感期?真的! (颠覆认知的深度研究)
【兴趣班】选兴趣班应该听从孩子的兴趣?你这么想就错了! | 颠覆认知
【幼儿园】把孩子放幼儿园后会发生什么?这些信号告诉你孩子在幼儿园过得好不好
【小学】一年学费20多万的国际学校教什么?掌握了这些教育精髓完全可以在家教娃!
公众号后台回复上方8个【关键词】获取更多